找到相关内容523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菩萨莲眼”

    污泥而不”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。   佛教认为“六尘”,因世间充满“六尘”,故把人世间称为“六尘”。由于“六尘”的污染与干拢,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,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,难得洁净。这种情况与“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”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,要想进入佛国,必须远离尘世,遁入清净的空门,专心修佛,消除污染与干拢。“荷花出污泥而不”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4650133.html
  • 《佛語典故》步步莲花

    草本植物,通常于夏季开花,味香色美,生于污泥之中,而开洁净之花,印度古来即珍視此花。后取其出淤泥而不之美德,成为佛教的象征,如佛及菩萨大多以莲花为座。 据《观无量寿经》载,阿弥陀佛及观音、...使他們一一归順。这一千个儿子即是后來的「贤劫千佛」。 【意义】莲花居尘不,所以諸佛、菩萨的身底或足下多有「莲台」、「莲座」,以象征虽处三界而能超尘脫俗。「步步莲花」也作「莲花步步」用来形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5851633.html
  • 无 念

    念者,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,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。常净自性,使六贼从六门走出,于六尘中不离不,来去自由,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”“性起念,虽即见.闻.觉.知,不万境而常自在。”神会也立“无念为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952422.html
  • 心明月与一心三观

    心明月与一心三观 作者: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 不不住即正定  首先,当明了闭关的目的,在于改革凡夫的生灭心,为诸佛的不生不灭心。凡夫之心所以不同于诸佛,只因凡夫心心念念分别取舍,而诸佛则恒常如如不动。因此,要改革凡夫之生灭心,唯一的方法,便是对外境不六兰,对一切事事物物不分别亦不取舍;而对内则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心念,都不住着,念念安住正定,或是安住于所修持之本尊法或体性法上。   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85053624.html
  • 涅槃四德

    。所谓我德,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,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“忘我”,而具备有“八自在”的“真我”。所谓净德,,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,犹如清净的大圆镜,了无纤翳。  佛陀有四德,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“四义”,与“四德”相应。据《华严经》载,“大莲华者,梁摄论中有四义:  一如莲华,在泥不,比法界真如,在世不为世污。  二如莲华,自性开发,比真如自性开悟,众生诺证,则自性开发。  三如莲华,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1256916.html
  • “以心为本”与“万法唯心”

    一切的法,即客观世界的存在,但“万法唯心”的观点,排除了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,即“境空识有”。因此,不能把这两种说法混为一谈。  佛教从本质上来说,是以“脱苦得乐”、“去还净”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。“苦”与“乐”是思想感受,“”与“净”是心性的状态。因此说,学佛的根本是“心”。  又因生命流转的本质是苦,受苦的根源是烦恼和造业行为,而“烦恼”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动表现,造业行为是受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0858971.html
  • 周敦颐——佛国莲花别样红

    一点,与“莲之出淤泥而不”之特质完全吻合。故莲花成为佛教象征的名物,而在虔诚佛徒的心中,佛即莲,莲亦佛,莲花意象竟成释氏偶象。   “爱莲说”,喻莲为於污而不的君子,颂莲的本身,无疑对污泥给予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1365788.html
  • 天台山外派智圆

    观心论,他还写过《请观音经阐义钞》,指出智□在《请观音经疏》中讲的“理毒”(法界无,为理性之毒)不是性恶。知礼为此撰文反驳。  智圆除了长于天台教观,对《涅槃经》也很有研究。他三十岁时得到一部《...关于“理毒”,智□在《请观音经疏》中以“法界无阂,无”为理性之毒,智圆也持这种看法。他又以性中之恶皆善,性中之染皆净的观点来理解“消伏”义,说法性无,称理毒,反之,能做到而无,就叫消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170495.html
  • 色不迷人人自迷

    ,就在我们眼前!觉悟的人看到了。迷惑的人看到什么?染污。为什么?你见色闻声起心动念。说句老实话,古人讲的话有道理,很深的道理,「色不迷人人自迷」。这句话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。五欲六尘,我们今天常讲,巨大严重的诱惑。迷惑从哪里来的?是你自己迷了。真的讲是你自己在迷惑自己,自己在诱惑自己,外头人真的没有诱惑。你要入这个境界,你就入了佛菩萨的境界。 佛菩萨看到这个境界清净无,为什么?他看到这个境界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52976266.html
  • 赞莲

      赞莲   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对莲花情有独锺。最为称道的当为周敦颐先生的《爱莲说》,“出淤泥而不,濯清涟而不妖”句千古绝响。而周敦颐本人也是一生视功名如浮云,潜心儒学,怡然自乐,自成一派,终成大家。   无独有偶,佛教本源于印度,但典籍和绘画中,也可以随处看到莲花的身影,它象征着五浊恶世中,佛陀和菩萨清净无,教化众生的高洁品行。   世上花的种类繁多,争奇斗艳;中印文化背景迥异,为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677305.html